NEWS Information
東六環西側,不久前完工的楊坨安置房項目北區,幾幢尚未交付使用的高樓靜靜佇立。天空蔚藍如洗,映襯得紅棕色樓體端莊大氣。
前一天剛剛歷經雨水沖刷,但地面無積水、不泥濘,找不出半點“狼狽”痕跡。在通州區,得益于近年來持續推進的海綿城市改造建設,哪怕在多雨汛期,19.36平方公里的試點區與新建項目區也實現了小雨不再積水,大雨不再內澇。
基本功:倒水不“流竄”,數秒即下滲
走在楊坨安置房項目北區內人行步道上,平整的小灰磚提供微彈腳感,內里更是暗藏玄機——“嘩嘩”倒上半瓶礦泉水,也不會向四面八方“流竄”,而是仿佛被磚面牢牢吸住,幾秒鐘便可原地下滲。
奧妙在于,這里的人行道均采用透水鋪裝方式,也是用得最廣的海綿化手段之一?,F場施工人員介紹,不同性質的透水鋪裝有不同結構層,一般共有3至4層可滲水基質。從上到下分別為透水磚、30mm厚細顆粒無砂透水混凝土、100mm厚粗顆粒透水混凝土、150mm厚級配碎石。相較普通路面它滲水速度快,一定程度的降雨量內不會形成徑流。
若是雨下得大,透水鋪裝一時來不及“喝掉”,多出的水該往哪兒排呢?記者看到,小區中心種植著一片碩大苗圃,高高低低的植株在微風中搖曳生姿,而苗圃邊緣要比人行道矮上15-20厘米。顯然,當雨水在路面形成徑流后,即可向低流入其中。
據了解,這便是海綿系統中,與透水鋪裝如影相隨的另一元素——生物滯留池。因多栽有樹木花草,兼具綠化景觀效果,還有個更形象好聽的名字“雨水花園”。和透水鋪裝類似,雨水花園也采用多層結構,最上是30-50厘米的種植土,然后是細沙、礫石。
楊坨安置房項目北區中心的雨水花園
因常處于“干濕切換”狀態,植物選擇方面,雨水花園會較為青睞千屈菜、萱草、鳶尾、蘆竹等既耐澇又耐旱的植物。它們在烈日下不易枯萎,經澆灌后更是生機勃勃。
加分項:“孔隙”共發力,凈化再外排
相比較為平坦開闊的楊坨安置房項目,位于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東南側的職工周轉房項目體量更大,且內部地形起伏、高差明顯。漫步其中,多種海綿元素“輪番登場”,如同對海綿系統的全方位展示。
職工周轉房項目,雨水可由消能池流入前置塘,再經U型溝排出
例如,小區每棟樓房外墻壁上,均裝有供雨水流下的管道。細看管道下端出口處,承接著一條兩邊高中間凹、鋪設白色鵝卵石的小溝。這便是為了緩沖奔涌而下雨水、防止其四處迸濺的“消能池”。
雨水經過“消能”,變得柔順服帖,即可由消能池的出口流入與其相連的樓前綠化帶,或者前置塘中。它們的作用都是多保有一會兒雨水,盡量讓其原地下滲。
若是水量過大,這兩處裝置“喝”不進去,就該輪到“U型溝”發揮作用了。它藏身地下,貫穿人行道,一頭連接樓前綠化帶或前置塘,另一頭連接附近較大一處雨水花園。表面用鐵網鋪設,與人行道面找平,不影響日常通行。
U型溝將各處綠地連接成一個整體
施工人員介紹,結合地形坡度,U型溝主要起到傳輸作用——小區域承載不了的雨水流到中區域,再承載不了的流到大區域??梢哉f,通過U型溝的連接,項目內大大小小的塘、池、綠化帶、雨水花園得以成為一個整體,如同海綿上的“孔隙”共同發力,最大限度吸收、存儲雨水。只有當雨水實在過多,超出整塊“海綿”的承載能力,才會通過科學設置的溢流井進行外排。記者看到,每處溢流井旁均鋪設了鵝卵石,保證雨水排入市政管網前得到凈化。
雨水花園里設置的溢流井
改進:更新透水結構,“倒置”雨水花園
“對于中小雨,我們希望盡量以‘滲’為主,涵養地下水源,同時運用‘滯’的手段延緩雨水排放,促進下滲并減少管道壓力。至于蓄、用,或者最終外排,都要注意做好凈化工作?!蓖ㄖ輩^海綿辦技術中心負責人、北京建筑大學副教授宮永偉告訴記者,諸多海綿化手段歸根結底都是為“滲、滯、蓄、凈、用、排”而服務,這也是海綿系統核心的“六字方針”。
自從三年多前來到通州區海綿辦,宮永偉和同事們便潛心投入到對海綿城市的探索之中。彼時沒有可借鑒的成熟經驗與樣本,大家在總面積19.36平方公里的試點區邊研究邊推進,每周還要去項目工地巡查,發現問題及時調整。
幾年建設下來,試點改造區交出一份漂亮答卷——該區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5%,即經過滲透、集蓄、利用等舉措,全面控制雨水量占到總降雨量7成以上。宮永偉和同事們還針對海綿城市技術標準、管護辦法,植物選擇等,編制了十多項適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技術文件。
雖然對海綿元素的應用愈發得心應手,技術人員仍未停下思考與改進的腳步。例如一塊透水磚,起初是在磚面上設計密集孔隙,令水可以下滲。但北方地區灰塵較多,大家漸漸發現孔隙容易被堵塞。于是從去年開始,嘗試使用新結構來實現透水功能——磚面沒有孔隙,磚和磚之間用“卡扣”相連,將縫隙設置在“卡扣”上用于滲水。
另外,雨水花園的常規做法是種植土在上,下方依次鋪設細砂、礫石?!拔覀冊酒诖晁聺B后,土層下方的材料可以吸附污染物。但后來發現表面土層就能將污染物攔截得差不多,等于說吸附材料尚未發揮作用,土層還容易被污染?!睂m永偉介紹,經過討論,大家在通州試點進行了實驗,將吸附材料與土層倒置?!斑@樣可以先對雨水進行過濾和凈化,污染物肯定能去除得更多。當然植物的根還是伸到下面土層中,目前看長勢也不受影響。
細化:路緣石隔離土泥,小裝置擋住臭氣
與外請技術團隊不同,通州區海綿辦負責人蔡殿卿一直生活工作于此,是不折不扣的“老通州”。自2016年4月成為第二批全國海綿城市試點,通州區海綿城市改造工作一晃走過4年零3個月時光。點點滴滴變化看在眼里,談及與改造前的差別,他感觸最深。“拿我自己住的小區來說,以前是混凝土路面,下點小雨坑坑洼洼就出來了,得繞著走、跳著走,雨大點兒就得趟著走了。經過海綿化改造后,出行再不會弄得一身是水。”
更明顯的效果則體現在工作方面,蔡殿卿坦言,海綿城市建設前,對積水嚴重地區的整治可以用“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來形容。哪兒有積水,就在旁邊修蓄水池、調整線路?!耙酝灰掠?,無論大小,工作人員都要回單位做防汛準備。像立交橋的兩頭得有人值守,在積水風險點位加設應急排水設備,還要應付這里那里的突發搶險任務?!倍>d化改造令雨水直接滯留在源頭,大大緩解外排壓力,近兩年海綿建設試點內汛期出動人員搶險的頻率越來越低了。
有了試點改造區的成功經驗,通州區近年諸多新建項目設計時基本都考慮到了對海綿元素的納入。與此同時,對老舊城區尚存的一些細節問題,也通過可行的海綿手段進行了處理。
蔡殿卿介紹,有的小區、公園出于景觀需求,會使用微地形綠化,即綠地高于人行路面。下雨時容易將草葉、泥土等沖刷到路面上,視覺上顯得比較臟?!拔覀兙驮诼访媾c綠地交界處使用高一點的路緣石進行遮擋,形成兩個分區,讓水不要流到路面上,再為綠地專門設計排水出口?!?/p>
此外,老城區不少管線雨水和污水共用,導致雨水口容易返臭味、滋生蚊蠅。近一年來,海綿辦為通州區的一些雨污合流制區域安裝了防臭雨水口,這在北京也屬新鮮事物?!皩⒁粋€小裝置放入雨水口中,類似一道小門。下雨時水一沖就開了,水一停,小門就回來封閉管道、擋住臭氣?!痹诓痰钋淇磥?,這是基本技術成熟后必然會關注的方向?!安恢皇强创竺嫔嫌袥]有積水,我們也希望能繼續去摳細節,做到精細化提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