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Information
南京和燕路過江通道右線盾構隧道勝利貫通,至此,南京和燕路過江通道盾構隧道實現雙線貫通。建設期間,隧道局項目團隊創造了江底盾構施工“滴水不漏”的先例,達到國內超大直徑盾構施工最高水平。
南京和燕路過江通道位于長江大橋和長江二橋之間,為雙向六車道城市快速路,全長約5.7公里,是全國首例超大直徑盾構穿越斷層、巖溶地層的過江通道,被錢七虎等院士和業內專家認為是目前國內在建穿越長江最為復雜、最困難的大直徑盾構隧道。其中,盾構隧道段全長2976米,分為左線(北段)、右線(南段)掘進施工。
南京和燕路過江通道A3標項目負責和燕路過江通道右線盾構隧道施工,采用國內首臺擁有自主技術和多項國產核心零部件設計制造的復合地層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掘進施工,自八卦洲始發井始發,穿越長江后,于江南接收井接收。
據悉,超大直徑盾構機曾一度遭遇“卡脖子”困境。和燕路過江通道右線盾構隧道安全貫通,標志著多項國產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尤其是盾構掘進中穿越砂層、上軟下硬、全斷面巖層、破碎帶、巖溶區等復雜地層,施工風險極高,隧道最大水壓高達0.79兆帕,對盾構機密封系統及機體的耐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南京和燕路過江通道通車后,將進一步暢通長江兩岸區域聯系,提升南京市交通路網區域樞紐功能,為策應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快江北新區建設、推進寧鎮揚一體化發展和南京都市圈建設發揮重要帶動作用。
南京和燕路過江通道A3標項目采用的超大直徑盾構機“振興號”施工,刀盤直徑達15.03米,可滿足地質條件包含石英含量極高的砂卵石、強度達120兆帕的巖層、黏土的復合地層長江隧道的施工要求,是專門為南京和燕路項目量身定做的“大國重器”。
“振興號”盾構機在功能設計、運輸方式等方面都做出了自主創新,刀盤沖洗能力更強勁,管片運輸方式更新穎,運輸效率較進口盾構機更高。不止于此,項目團隊在盾構機“心臟”主驅動上也做足了文章,創新通過球角軸承保證主驅動在江底復雜施工環境下,除伸縮功能外還能進行擺動,有效增強了盾構機的適應能力。經檢驗,盾構機經過長達1500米的砂層掘進才進行首次常壓換刀,僅這一項技術,已經實現顯著超越。
穿越巖溶區是南京和燕路項目建設期間最難啃的“硬骨頭”。巖溶區位于幕府山到燕子磯一帶,一個個溶洞分布在地下,還有大量溶蝕裂隙,有的直徑達到數米,盾構機進入這片區域,就像在鉆一個“蜂窩”。因為大量孔洞的存在,盾構機如果貿然穿越,易發生磕頭、沉降等風險。
為啃下這塊“硬骨頭”,項目團隊在盾構機中配置了超前注漿、超前鉆探系統,可提前對地層進行探測,對問題區域提前注漿加固處理,降低盾構施工風險,同時仔細分析各種風險,設計專項施工方案并多次邀請專家進行驗證,通過科學合理地設定操作參數,精細謹慎地控制系統,緊密有序地銜接各道工序,最終成功穿越隧道施工最困難的巖溶區。
滲水現象一直是困擾盾構隧道施工的技術難題,不僅影響隧道正常施工,同時也會加大施工成本,處置不當時還會影響到隧道運營期的安全。
為解決這一難題,技術團隊開展頭腦風暴,基于人潛水時需要佩戴鉛塊來實現下沉這一現象,大膽提出給盾構機增加壓重平臺以抵消管片上浮力的設想。通過反復試驗,最終將壓重平臺重量設置在200噸,在不影響正常掘進的基礎上有效控制管片上浮,同時配合持續優化推進參數及同步注漿配合比,嚴抓管片制作、防水材料選型粘貼、管片拼裝等關鍵施工流程,形成系列標準化施工工藝,最終將隧道管片最大上浮量控制在3厘米內,實現了在長江江底盾構施工“滴水不漏”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