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Information
挖了填、修了補的“馬路拉鏈”,像“蜘蛛網”一樣纏繞著的電纜線,暴風雨來臨時的“內澇看海”……這些曾經的城市之痛,你一定深有感觸。
隨著國家“加強和改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針的提出,管線們終于有了“新家”,就在我們的腳下,看不見的地方——地下綜合管廊。
通俗一點來說,綜合管廊就是一個大型的地下“收納盒”,各類工程管線被集中管理,每一種管線都有屬于自己的“姓名”,像電力、通信、熱力等。
綜合管廊起源于法國巴黎,發展于日本,至今已有近 200 年的歷史。巴黎的下水道系統最初是以排雨水和污水為主。1833年,巴黎為解決地下管線的敷設空間問題并美化環境,創新性地建造了“排水道 + 市政管線”混艙型綜合管廊雛形。
除了保障民生的基本作用,綜合管廊系統還具有一定的防震減災功能。比如,著名的地震國——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期間,神戶市房屋坍塌,道路損壞,綜合管廊卻完好無損,這大大減輕了震后救災、重建的工作難度。現在,日本不僅是地下綜合管廊技術最成熟的國家,管廊總長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雖然我國管廊的建設起步較晚,1958年在天安門廣場敷設了第一條地下綜合管廊。但如今,我們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管廊的建設,管理模式也從傳統轉向信息、智慧化發展。
可見,綜合管廊在城市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那,為什么有些地方仍在反復開挖修路,綜合管廊卻沒有“經過”家門口?
綜合管廊的建設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首先,我們要分析建設區域適宜性。綜合管廊建設區域的劃定原則是基于國民經濟、城市功能結構、交通流量等因素綜合考慮,并從“點、線、面”三個層次進行分析。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日本綜合管廊就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從建設在大都市中心區的主要道路,到有架空線入地改造需求的區域,再到大中型商業中心區和人口密集的居住區。
所以,綜合管廊應因地制宜地建設在城市重要區域和管線建設需求密集區域。
第二點,集約化開發的分析。
綜合管廊的集約化開發主要體現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優化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協同開發地下工程和協同開發海綿城市三個方面。
例如,珠海橫琴新區綜合管廊將高壓架空線路納入其中,節約土地 40 多萬平方米。不僅盤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已超過 80 億元。
在節約成本、提升效益這塊,高強度開發的北京商務中心區亦是如此。采用的綜合管廊與地下空間綜合開發方式,實現了施工時,豎井、基坑支護等臨時結構的共同利用,臨時交通疏解、征地拆遷也能一并解決。
與普通管廊相比,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引入“海綿城市”的理念,配備了雨水涵管,可存蓄12000立方米雨水。水資源自然積存、滲透、凈化不再是難事兒。
除了以上兩點的分析,還會從路由選擇、建設規模合理性來研究。路由選擇是綜合管廊布局規劃關鍵問題重中之重,需要綜合考慮,才能以最小成本創造最大效益。為管線們專屬打造的新家,與地下水等腐蝕性物質隔絕,壽命得以延長,從而更有效地保障城市生命線系統的高效運轉。
一覽無余的天空,沒有“補丁”的路面,我們的城市是不是看起來更“清新”了?未來,綜合管廊將深層次緊密結合科技,更好地反哺“韌性城市”的發展。